MAI 36 藝術家|攝影哲學家托馬斯·魯夫 Thomas Ruff
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是後現代時期攝影的關鍵人物之一。托馬斯·魯夫在視覺層面對戰後和後蘇聯時代的真相、真實性和歷史敘述 所進行的哲學性探索,讓他成為了當代藝術中至關重要的個案。
— 〈托馬斯·魯夫:在事物宏偉的計劃之中〉(Thomas Ruff: in the grand scheme of things),《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2016。
德國藝術家托馬斯·魯夫從十幾歲的時候開始接觸攝影,他自中學時期便對攝影和天文學抱有濃厚的興趣,在父母的鼓勵之下,托馬斯·魯夫在高中畢業後便申請進了著名的杜塞道夫美術學院的攝影系學習。自1977年至1985年間,托馬斯·魯夫一直在杜塞道夫美術學院求學,並師從著名的貝歇夫婦(Bernd & Hilla Becher)。
作為「杜塞道夫攝影學派」的開創者,貝歇夫婦以一系列檔案風格的、分門別類的工業建築照片在攝影和藝術界確立了自己的名聲,他們啟發了托馬斯·魯夫職業生涯中對攝影和現實關係的思考。在日後回憶老師希拉·貝歇對他的影響時,魯夫談到:「她告訴我,攝影需要坦率直接而客觀,現實是什麼樣的,你的攝影就該是什麼樣的。但後來,在拍攝 「肖像(Portraits)」系列時,我對攝影反映的現實產生了質疑:鏡頭前的現實真實與否就是我以為的那樣嗎?」
1980年代,托馬斯·魯夫拍攝了一系列形式如證件照的人物肖像。在這個「肖像(Portraits)」系列中,被攝對像大都是面無表情,用正面構圖的方式在均勻照明下被拍攝。這些作品看起來被賦予一定程度的客觀性,但事實上在拍攝時,托馬斯·魯夫引導被攝者符合固定的拍攝格式,藝術家希望呈現人物面部和上半身的中性形象,避免任何心理層面的闡釋。自1986年開始,魯夫將肖像製成超過兩公尺的巨大尺幅,這為原本平淡無奇的人物形象注入了某種陌生的崇高性。
托馬斯·魯夫巨幅的肖像系列作品也揭示出一些攝影相關的問題,包含攝影和現實、被攝者和拍攝者,還有照片和觀眾之間的關係。該系列所使用的攝影輸出技術在八十年代得到了突破,但還只應用在大型戶外廣告,除此之外,這系列作品的水晶裝裱方式,在當時也是很前衛的技術,托馬斯·魯夫透過他的「肖像」系列作品,為人物攝影這個門類開創了全新的方向。
在1987–1991年間,托馬斯·魯夫創作了「房屋(Houses)」系列,拍攝對像是二戰後建造於杜塞道夫附近的住宅及工廠。 這種用蒐集分類的手法分析同類型物體之間的異同正是所謂的「類型學」(typology);而魯夫的老師貝歇夫婦正是類型學攝影的代表,然而,有別於貝歇夫婦作品中保持一致的構圖和光線,托馬斯·魯夫的「房屋」系列是在幾近相同的光線及距離下,用不同的構圖方式拍攝而成。魯夫在拍攝後使用後期技術去除了建築中一些會產生阻礙的細節,這組建築攝影可說是西德1970至90年代意識形態與經濟狀況的代表。
在1989至1992年創作的「星辰(Stars)」系列中,托馬斯·魯夫第一次使用現成而非由藝術家自己拍攝的圖像進行創作,這系列中巨大的星空照片是由歐洲南方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用高畫質的天文望遠鏡所拍攝的南半球星空。透過這個系列的創作,托馬斯·魯夫顛覆了「相機」在攝影創作中的必要性,同時也帶領觀者質疑攝影圖像的創作主權,如同杜象那件開創藝術史的作品「噴泉(fountain)」,托馬斯·魯夫的「星辰」系列為觀念攝影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在「星辰(Stars)」系列之後,托馬斯·魯夫的創作便不再受限於相機。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他用紅外線夜視設備在黑暗中拍攝杜塞道夫附近的建築、花園和城市景觀,創作了「夜晚(Nights)」系列作品;還以德國警方用來製作合成照片的拍攝裝置,來合成不存在的人物肖像系列作品「他者肖像(Other Portraits)」。
接續著之前的創作脈絡,托馬斯·魯夫將其自網絡上下載的色情圖片通過電腦處理,將影像處理至裸體結構難以分辨的程度,創作了「裸體(Nudes)」系列作品;從「裸體」系列開始,托馬斯·魯夫開始思考攝影圖像抽象化的可能性,他接著以日本成人漫畫圖像為基礎,渲染出抽象的迷幻色塊,創作了「基質(Substrate)」系列;又將其從網絡所獲取的災難場景或田園風光圖片放大,從而賦予數位影像的結構以視覺形象的「jpeg」系列;接著將NASA網站上的高解析度火星細節照片進行修改,為科學攝影注入無窮想像,創作了「火星勘測調查(ma.r.s)」系列作品。
近年來,托馬斯·魯夫開始將對攝影的探索聚焦在「攝影媒介」上。如在「物影攝影(Photograms)」系列中,魯夫重新挖掘了上世紀20年代藝術家如曼·雷(Man Ray)所運用的無相機攝影法,傳統的物影攝影是通過把物體置於感光相紙上並將其暴露於光線下,讓物體在相紙上留下影子而成像,但因為早期攝影技術的限制,傳統的物影照片在尺寸、色彩和製作過程上都有很大的限制,為了開拓這種攝影技法的可能性,托馬斯·魯夫與數位技術專家用了兩年的時間,在其工作室的電腦上建立了數位暗房,創作出一系列融合了傳統和當代的攝影作品,更進一步推動了物影攝影的概念和技術的發展。
托馬斯·魯夫開始於2014年的「負片(Negatives)」系列則延伸了「物影攝影(photograms)」系列的創作探索,凸顯了魯夫對攝影媒介和攝影史的關照。托馬斯·魯夫曾說:「負片極少被視為獨立的對象,而只是作為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它們是攝影作品的『母版』,但我認為這些『母版』值得被仔細審視。」在這一系列中,魯夫使用歷史照片,通過數位技術將褐色調的蛋白照片(albumen print)轉變為具有強烈反差的幻影,藝術家悉心保留了圖像中的細節與肌理,並模擬藍曬印相法的效果,從而使「負片」系列呈現出古典氰版藍曬攝影的美感,透過觀者用數位設備的觀看,這些「負片」作品得以在觀者的手機螢幕上被「沖洗」出來,進而讓這系列的創作得以完成;這一系列作品的尺寸(約為29 x 22公分),大致相當於19世紀大照相機玻璃版底片(glass plate)的尺寸,藝術家以此向攝影的起源進行了致敬。這一些系列的首次公開展出便是於2014年在MAI 36畫廊舉辦的托馬斯·魯夫個展。
2018年,魯夫受邀於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舉辦展覽,在與策展人的對談中他袒露,「身處數位攝影時代,我發現重返負片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舉動。」從這一靈感出發,魯夫的「負片」系列至今發展出了多種面貌,包括了風景、裸體、景物、歷史圖像等多樣化的主題。
在「媒體++(press ++)」系列中,托馬斯·魯夫將他多年來所收集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新聞及雜誌照片,連同檔案背面的各式標記一起掃描,並通過圖像處理軟體將正反面重新製作成新的圖像。透過這一系列的作品,魯夫探索了新聞照片的信息與視覺屬性,以及它們的真實性。這一始自2015年前後的系列作品也標誌著魯夫對攝影邊界、圖像生成和當下人們對圖像感知方式的進一步思考。
托馬斯·魯夫在最近的創作「花卉.s(flower.s)」系列中重新使用了相機進行創作。其中他參考了一種在數字化時代已經很少被使用的攝影技術,即薩巴蒂效應(Sabattier Effect)或稱之為偽日光化效果來拍攝花卉;並通過對數位操作及模擬技術的綜合使用,表現出質感獨特的花卉照片。
托馬斯·魯夫精選作品
托馬斯·魯夫「phg」系列
托馬斯·魯夫「火星勘測調查」(ma.r.s)系列
托馬斯·魯夫「媒體++」(press ++)系列
托馬斯·魯夫「Tripe」系列
關於藝術家托馬斯·魯夫
托⾺斯·魯夫,1958年生於德國,現⽣活、工作於德國杜塞道夫。托馬斯·魯夫是杜塞道夫攝影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也是國際上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1977年⾄1985年,他就讀於杜塞道夫美術學院攝影專業。並於2000年⾄2006年任教於杜塞道夫藝術學院藝術與攝影系。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托馬斯·魯夫以「類型學」的方式來探索攝影的各種類型:從肖像到建築、新聞攝影,再到裸體攝影,他從未間斷地以每個系列的創作來探索不同類型攝影的可能性與邊界。
托⾺斯·魯夫的藝術創作主題的廣度也可以從他所使用的技術範圍和圖像來源中略窺⼀⼆ — — 除了藝術家自己拍攝的照片以及他用電腦生成的圖片,他還使用來自科學檔案的照片,以及從報紙、雜誌和網路上精選出來之經過重新加工的圖片等等。托馬斯·魯夫的早期創作以相機拍攝為主,但他很快便不再囿於任何攝影方法的限制,轉而對圖像本身以及圖像生產方式的探索與追求。長期以來,托⾺斯·魯夫的藝術創作一直以深思熟慮的手段探究攝影傳遞信息的⽅式和可能性。
影片介紹
托馬斯·魯夫重要展覽回顧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托馬斯·魯夫的作品就持續不斷地在世界各地的重要美術館和畫廊中展出,他也受邀參加最重要的國際展覽,如卡塞爾文獻展(1992年)和威尼斯雙年展(1995年德國館;2005年主題展)。
他近年的重要美術館個展包括了:「Thomas Ruff」,K20 —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藝術品收藏館(K20 Kunstsammlung Nordrhein-Westfalen ),德國杜塞道夫,2020–2021;「Thomas Ruff」,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l Gallery),英國倫敦,2017;「Thomas Ruff」,日本國立近代美術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日本東京,2016 ;「Thomas Ruff」,21世紀金澤美術館(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日本金澤,2016;「Lichten」,杜塞道夫美術館(Kunsthalle Düsseldorf),德國杜塞道夫, 2014;「Lichten」,比利時根特市立現代美術館(SMAK),比利時根特,2014等。
MAI 36 畫廊 × 托馬斯·魯夫
MAI 36 畫廊與托馬斯·魯夫的合作開始於1988年,在過去三十多年間,MAI 36 畫廊共計為托馬斯·魯夫舉辦了15場個展。
在藝術展覽之外,瑞士著名奢侈品牌Akris也曾在2014年秋冬系列服飾中與托馬斯·魯夫合作。Akris創意總監阿爾伯特·克瑞穆勒(Albert Kriemler)與托馬斯·魯夫相識已有二十餘年,Akris 2014年秋冬系列不但運用了托馬斯·魯夫標誌性的作品「夜晚(Nights)」和「物影攝影(Photograms)」等系列中的圖像,托馬斯·魯夫的作品亦在創作思路上對Akris的設計產生了重要影響,雙方的合作,可以說是藝術與時尚跨界合作的完美典範。
關於MAI 36 畫廊
MAI 36畫廊由維克多·基斯勒(Victor Gisler)在1987年創立,畫廊位於瑞士蘇黎世市中心。畫廊成立以來三十多年間,MAI 36與諸多國際著名藝術家開展合作,包括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約翰·巴爾代薩里(John Baldessari)、勞倫斯·維納(Lawrence Weiner)、史蒂芬·巴爾肯霍爾(Stephan Balkenhol)、馬格納斯·普萊森(Magnus Plessen)、特洛伊·布勞恩圖赫(Troy Brauntuch)、皮亞·弗萊斯(Pia Fries)、馬特·穆里肯(Matt Mullican)、克里斯托弗·魯特曼(Christoph Rütimann)、阿爾布雷希特·施耐德(Albrecht Schnider)、弗朗茨·阿克曼(Franz Ackerman),吉特卡·漢茲洛瓦(Jitka Hanzlová ),以及雷米·扎格(Rémy Zaugg)等。除此之外,MAI 36畫廊也代理已故藝術家路易吉·格希里(Luigi Ghirri)、彼得·胡加爾(Peter Hujar)、普遍概念小組(General Idea)、克里斯蒂安·林道(Chrsitian Lindow)、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保羅·泰克(Paul Thek)和大安·範·戈爾登(Daan Van Golden)的藝術遺產。
畫廊在近年也開始代理年輕藝術家,如羅伊·埃斯里奇(Roe Ethridge)、昆哈德·德多伯萊(Koenraad Dedobbeleer)、米切·佩瑞茲·保羅(Michel Pérez Pollo)和中國藝術家臧坤坤(Zang Kunkun)等的作品。畫廊持續推出藝術家的個人展覽和出版物,同時參加眾多國際藝術博覽會,如瑞士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展會、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弗里茲倫敦、巴黎FIAC、馬德里ARCO、墨西哥Zona Maco等,讓旗下藝術家有更多的曝光。
* 點擊有底線處可查看相關藝術家介紹。
聯繫我們
亞洲地區事宜請聯繫:
王維薇| MAI 36 畫廊亞洲總監
weiwei.wang@mai36.com
網站:https://www.mai36.com/
Facebook:MAI 36 畫廊
Instagram:mai36galerie